2007中國零售業發展高峰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表示“商務部在今年的工作中將逐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多家研究機構聲稱,2007年消費增長將促進零售行業的繼續擴張和并購拓展,同時有分析師提出,我國零售業具鮮明特色,“大魚吞食小魚”需防范消化不良。
零售業增長結構化
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城鎮人均收入增長了10.4%,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7.4%,達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長幅度。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06年達到7600億,同比增長13.7%,也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長幅度。而2006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為51%左右,比十年前下降10%,不但低于世界上發達國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來自長城證券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偏低,擴大內需仍是長期政策方向。政府擴大內需政策逐步明確,擴大就業和提升居民收入成為主要著力點。在居民收入增長、消費升級帶動下,零售行業景氣度將持續攀升。
據商務部數據統計,2007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商業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2200億元,比2006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5%。春節期間各地商業企業銷售額增速明顯,為全年業績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長城證券分析師指出,零售業將依然享受政策面的大力支持,其中結構性的機會更大。主要體現在消費升級的產品結構機會、區域發展機會和業態發展機會。
二三線城市消費升級會給先進入的零售商更大發展空間;百貨業態和與之結合的購物中心在培育新商圈發展上具備優勢。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也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零售業近十多年的軌跡向人們昭示,零售業態的發展轉輪如今又落到了百貨店上,中國百貨業進入新的黃金起點。
并購重組戰愈演愈烈
國泰君安研究員徐曉芳稱,經過2006年零售行業如火如荼的并購案之后,2007年零售行業并購將會明顯升溫,在內資企業加快行業并購重組整合的同時,外資零售巨頭和外資戰略投資者也將邁開對零售類上市公司進行實質性并購步伐。2007年2月27日,沃爾瑪宣布收購好又多35%的股權也再次驗證了這一點。
隨著并購重組的演繹,零售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高,相關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將會進一步優化。如輕紡城(600790)公告將于日前收購武漢香江貿易持有的武漢龍鼎置業60%股權。武漢龍鼎置業主業為房地產,在武漢黃陂擁有210畝土地,房地產項目尚在開發中,此項投資對于公司主業是有益的輔助和補充。
以北京王府井、西單商場、華聯股份為代表的一批百貨公司,則選擇了連鎖經營模式拓展,由區域型的單店經營模式,逐步向全國型的百貨連鎖發展模式發展。武漢中百(000759)(行情,資訊)在年報中公布,截至報告期,公司連鎖網點總數達到519家,其中倉儲超市網點達85家,中百便民超市網點達430家,中百百貨店4家。公司作為連鎖超市區域龍頭,連鎖經營規模在湖北省內占據絕對優勢,隨著公司管理上細化及規模擴張,公司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S商社(600898)則在其年報中提出,出于搶占市場份額、降低競爭成本等不同目的而進行的國內同行業并購日漸增多,國外知名的連鎖企業也借中國對外資流通業全面開放的機會,通過并購方式大舉進入,“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趨勢早已形成。
分析師指出,如三聯商社(600898)等部分公司近幾年市場擴張緩慢,經營業績下滑,如自身發展不能及時走出困境,有可能成為強勢企業的并購對象。如果不能成為“大魚”、“快魚”,公司將面臨被并購或者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并購過速福禍相依
并購熱潮中,不乏警醒之音。IBM業務咨詢服務部的康炳華在研究了多起全球零售行業并購案例后指出,并購就其本身而言很容易失敗,零售業巨鱷購并對象選擇多以土地所有權、本土零售網絡及績效為著眼點。而大多數的合并沒有為股東創造價值可能是因為管理者低估了企業聯姻的復雜性。
長江證券邵穩重也表示,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不同區域的消費習性和消費傾向差異很大。各個地方的百貨零售業都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差異,實施并購重組需要謹慎。
去年4月,物美宣布收購新華百貨(600785)27.7%的權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當時該交易在業界引起轟動。然而時至今日,物美不僅沒有實現借殼A股融資,而且在利用銀川新華百貨的供應商網絡發展百貨業上也進展甚微。
在武漢中百的年報中,我們看到,公司曾計劃2006年“擬新增倉儲超市10家,便民超市100家”。報告期公司實際新增倉儲超市43家,倉儲超市新增門店數遠遠超過原計劃。公司表示,網點資源爭奪的不斷加劇加大公司連鎖規模擴張的難度;市外店如何順應當地的消費習慣也是一大困難,合理調整商品結構,引導消費,不斷提高盈利能力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徐曉芳稱,由于不同城市的收入水平、消費習慣以及當地原有百貨公司先入為主的優勢,新百貨再在當地開辦的百貨商店的前期發展會受到很大阻礙。同時,大幅擴張必然產生資金壓力,武漢中百在年報中預計未來2年用于新增網點的資金需求約3億元。為滿足未來資金需求,并已計劃年內進行一次股權融資。
(證券時報 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