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未擺脫虧損質疑的便利店行業正試圖從網點擴張轉為服務升級。廣州喜市多便利店日前就與宅急送展開合作事宜,雙方醞釀在快遞業務方面結成聯盟。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物流協會近日透露,廣州喜市多便利店已嘗試通過宅急送來為顧客快遞一些節慶禮品等等,雙方“碰出”合作的靈感。
廣州喜市多副總經理陳建群表示,目前雙方的談判還沒有突破性進展,在短時間內仍會集中在節慶禮品的快遞方面。至于談判是否涉及收件業務,目前還在觀望。陳建群認為,便利店開展快遞業務在美國很普遍,而中國臺灣的便利店,大部分都和DHL、UPS合作開展收件業務。而宅急送則表示,不排除今后通過與便利店開展合作。
在北京,便利店繁衍三四年以來,一直讓消費者感到不夠便利。雖然不少便利店內標榜的代加熱、繳費、訂票、郵政等業務,但都沒有很好體現,其業態多與小超市無異。
聯華快客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楊愛國曾表示,將物流、郵政、票務、繳費、書刊等服務項目整合起來是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趨勢,只有如此才可以增加客流,從而提高銷售業績。
此外,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就與寶供物流簽署《物流業務戰略合作協議書》,寶供物流不僅控股并重組福田汽車下屬三家物流公司,并同時擁有福田系所有物流業務的專營權。而中外運則宣布與麥德龍簽訂合作協議,中外運為后者在北京等九個城市建設貨物轉運中心和數十條運輸線路,構成覆蓋目前所有33家商場的物流網絡。
物流專家丁俊發評價認為,“這一輪渠道整合說明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物流快遞商已開始向制造業、零售業的供應鏈中進行滲透”。他覺得與外資競爭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國有、民營企業盡管擁有龐大的網絡,卻沒能成為供應鏈中的一環,往往是以獨立的角色在市場中出現的。但由于三種企業各自服務的市場對象截然不同,今后十年間國內物流快遞業的格局并不會發生根本變化。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張軍評論認為,隨著沿海開放城市市場布局的完成,外資物流商們將逐步涌向更廣闊的中國二線城市市場,業務范圍也逐漸轉型到國內快遞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