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目測有不下6萬人次的上海市民,選擇在德國ALDI中國首店里過節。
而這6萬人次所能容納的地方,大約只有1000平米,分別是ALDI在上海靜安和閔行的兩家500平米的門店里。
德國ALDI超市,現在中文正式名稱為奧樂齊,此前一直以“阿爾迪”的中文名稱享譽中國零售業。屬于中國零售業心目中的全球兩大零售學習標桿,另一家為美國COSTCO。除了會員制,兩家幾乎以“低價好貨”、“全球最強供應鏈”、“完美無缺的自有商品策略”聞名全球零售業界。
ALDI以實體門店形式在今天來到中國,來的正是時候。中國零售業都在等待,中國消費者也在等待。至少,上海的消費者已經用實際行動超預期的表達了這個城市的熱情。
下午15:50左右,ALDI上海靜安運動健身中心店門口,依然排著長隊。一段大約長達50米的長隊,在中午烈日高照的時分,甚至排到了公路旁邊。
上海這幾年新開店鋪在開業當天排滿長隊的,還要追溯至2017年12月,星巴克在南京西路開業的全球工坊店。那次,馬云都去了。
圖為6月7日下午17點依然排隊進店的顧客隊伍
上海真是中國第一消費力城市,見過世面的上海市民,好像很清楚今天開業的超市,屬于什么級別段位。一位在《零售老板內參》APP(微信ID:lslb168)旁邊經過的年輕媽媽給她女兒的解答就是:“這是一家全球知名大超市,大家才過來排隊的”。
而在亟待進店的隊伍里,至少還有1/5的外籍面孔。
ALDI的工作人員非常照顧排隊人群的體驗,不停給新排進隊伍的消費者發放純凈水。兩位穿著藍格裙子的德國女孩,也在不停給隊伍里的顧客贈送蘋果。拿著“ALDI ?? SH”字樣氣球的上海市民,營造著一家享譽全球百年(1913年——)的零售品牌,已經躁起了它已經徹底來到中國的商業氣氛。
包括ALDI中國區CEO魏客禮(Christoph Schwaiger)在內的高管團,面帶著開心的笑容。不是簡單的禮貌微笑,而是那種“我也沒料到今天會來這么多顧客,我太意外太高興了”的笑容。
而據現場負責安保的人員告訴我們,今天早晨五點多,就有附近居民前來排隊了。而ALDI僅僅是在三天前,才向周邊居民推廣宣傳資料。
十幾公里外的上海閔行古美生活廣場店,排隊情況一樣。引導排隊,維持秩序,為現場提供即時資訊服務的ALDI中國區工作人員,每人身上穿著的白色T恤,前后都印著微信小程序二維碼。微信掃碼之后,可以在店內無排隊結賬的“掃碼購”,也可以手機下單送貨上門。門店周邊三公里一小時達,江浙滬地區全境當日或次日達。
這或許是ALDI自2017年4月25日正式入住天貓國際以來,在中國開展的又一個基于門店和大倉發貨方式的線上業務。
ALDI上海靜安運動健身中心店所在的位置,是一個運動健身中心,除了一樓已有的體育用品店,樓上均是羽毛球、游泳館、乒乓球、武術健身等場館。體育并非ALDI靜安店選址的重點,體育中心周邊的純社區構成,才是ALDI目標客群的主要考慮因素。
來自德國法蘭克福的Paul(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非常中國的中文名:汪鵬),已經常住在上海徐匯一年,也專程帶著三五好友一起來到了ALDI購物。作為土生土長的日耳曼裔德國人,他對《零售老板內參》APP(微信ID:lslb168)表示,能在中國上海發現只有德國ALDI獨家的一款巧克力,他也感到非常激動的。
沒錯,帶給中國顧客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德國顧客的驚喜,ALDI必須是自有商品。如果你是一名零售業從業者,當你來到ALDI中國門店里,你會由衷的贊美這家德國超市:德國人辦事,我看行。
靜安店很小,小到接近一個稍大的便利店。但是對于面積幾千平米的德國本土ALDI超市,其實品類和單品更多。中國有1300個SKU,德國本土超市大約在600個SKU。
因此,德國的ALDI超市主要服務開車來購物的消費習慣,同一個單品會有大量重復陳列,一種更類似半店半倉的陳列方式。而中國的ALDI門店,更偏向一種社區即時到店消費的社區超市。
這也意味著,ALDI中國門店的店內,滿足家庭一般即時消費的配置更為突出。ALDI靜安店內,500平米的地方,包含著包裝蔬菜、靠墻酒柜、凍肉冰柜、個護清潔、母嬰品、寵物用品、中島零食、便利店餐飲式收銀柜臺等十幾個品類貨價。
即便如此,ALDI在上海今天新開的兩家門店,還是大規模復制了德國本土的精華,可以說,ALDI上海店德味十足。
足到什么程度,店內除了生鮮和冷柜等日配商品貨價,其余一切普貨貨價,真的會像德國本土那樣,都是直接拆除紙箱上架。只是保留商品紙箱底部部分,上面開口的那種德味陳列。
圖為ALDI特有的“紙箱式”簡易陳列
上海的消費者們,也用德味十足的購買方式在店內“撿便宜”式的搶購。3元聽裝的德國啤酒,那些ALDI獨家開發的自有品牌零售,上海的市民都是整箱整箱的搬著買走。
圖為促銷價3元一聽的德國小麥啤酒
整個店內所有的貨架,下午4點的時候,都有半空甚至全空的“幸福”缺貨情況,買的實在太多了。這還是已經從早晨7點開始,所有貨價已經補貨多次的情況。
一個三層立柜的起泡酒貨架,或許是單瓶只賣29元,只剩下孤零零的3瓶,擺放在那里。
圖為被搶購不多的29元起泡酒
因此,《零售老板內參》APP(微信ID:lslb168)在現場看到兩種盛況。一邊是門外依然排著長隊的顧客等著進店,一邊是店內不分職位大小和崗位高低的ALDI員工,人人都在幫忙上貨、理貨、補貨。不管是中國籍員工,還是德國籍員工。
圖為親自上陣理貨的德國籍ALDI員工
商品的亮點非常之多。面對收銀柜臺的中島貨架,全部是即時日配商品。沙拉、凈菜、即食盒飯、早餐等。既有中國式小龍蝦沙拉,也有德國豬肘酸菜烤土豆,還有德國豬肉配中國酸菜包子、三文魚波奇飯。中西合璧,中德混搭。
30多人的結賬隊伍,占領著店內的走道位置。他們等著在結賬時,買到一元一根的德式香腸。從結賬體驗來說,店內其實有隨時可見的掃碼購二維碼廣告牌,門口還有兩臺自助結賬機。
圖為店內類似便利店風格的收銀柜臺
除此之外,消費者其實可以通過ALDI的微信小程序,在家購物送貨上門。三公里內是一小時達,江浙滬境內是當日達或次日達。
小程序是個好東西,這是一個可能會真的實現“人人皆可新零售”的神奇發明。只要你有商品和大致完整的零售能力(從采購、庫存到發貨),即可在小程序實現開店。
而《零售老板內參》APP(微信ID:lslb168)看到店內走動的餓了么蜂鳥即配的騎手,意味著ALDI門店三公里內的消費者在家收貨,是來自餓了么的履約。
來自德國法蘭克福的Paul,也非常熟練使用微信。不僅已經在店內用微信掃碼付款,也知道小程序送貨上門服務。而他知道家鄉的ALDI在上海開店,也是從一款專門為上海外籍人士提供吃喝玩樂服務指南的微信公眾號上得知的。
他甚至知道中國球員楊晨,曾經在他家鄉的法蘭克福俱樂部踢過德甲。德國人比我們想象的了解中國,德國ALDI也比我們想象的能在保持本色之外,兼顧對中國市場的把脈。
德國媒體在近期,也對ALDI在中國正式開店,興趣達到空前。
德國媒體關注的重點在于,已經是全球基于數字化做消費零售創新領軍國家的中國,ALDI這個德國百年老牌企業,怎么能在中國找到立足發展的商業策略?
這點,作為ALDI中國區CEO魏客禮曾經對《零售老板內參》APP(微信ID:lslb168)說過:早在5年前(2014年),魏客禮就來到中國,一口氣跑了國內東南西北40多個城市,看了不計其數的超市、便利店、大賣場。結論只有一個,中國的零售業和電商業以及線上購物平臺,遠遠超出實體店的發展。
按照魏客禮的原話來說:“ALDI因地制宜的在做各個市場的業務,根據當地情況,采取針對當地的個性化方式切入?!?
因此,2017年4月,ALDI是通過入駐天貓國際的跨境電商方式,進入到中國。先行上架一些澳洲紅葡萄酒,谷物類早餐、奶粉以及母嬰品等,來測試中國市場的反饋。
其實,兩年來,ALDI在中國沒有一天是閑著的。
中國零售業都在翹首以盼ALDI能以實體店的形式進駐中國市場,供應鏈不進來,ALDI的實體店也就無從談起。而這個有著全球最強供應鏈和自有商品開發能力之一的零售企業,兩年來就在做著這些。
我們來看最難的生鮮供應鏈,ALDI是怎么做的。
上海靜安店內的生鮮貨價是這樣的:9.8元一斤的鐵棍山藥來自河南焦作、蓮藕來自江蘇蘇州、土豆來自山東棗莊、花菜來自上海崇明、茄子來自福建福州、櫻桃來自海南陵水、番茄來自四川攀枝花、黃瓜小南瓜來自山東壽光、大蒜來自山東金鄉……
圖為ALDI靜安店內的蔬菜貨架
每個預包裝的生鮮單品上,都有產品標簽。而且全是今天(6月7日)上架,昨天(6月6日)貼標。僅從這些生鮮單品來看,ALDI的生鮮供應鏈至少意味著四個要點:
第一,每個單品都選擇中國產地最好或較好的原產地,價格非常便宜,接近菜市場價格;
第二,每個單品都是最早3天前從全國各個原產地,直接運送至上海。
第三,上海可售賣的渠道,目前只有兩家實體門店和部分到家訂單。
第四,ALDI僅僅在生鮮蔬菜瓜果品類上,已經提前一年在全國不惜成本的建立頂級供應鏈。
我們通過零售業常識來分析預估。生鮮品貼標的都是6月6日包裝,即最早也是6月5日運輸到上海(才能保鮮)。而只有兩家門店的銷售規模,意味著前期的采購和供應成本極高。
按照中國零售業的既定思維,僅有兩個店的銷售能力,沒必要采取這種全國性的生鮮采購方式,而且還是品類的最優原產地直采。不僅采購規模有限,售價還非常便宜。
這說明,今天開店之前,ALDI中國區,至少提前一年,完成了在全國選擇、對接并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嚴謹、強大的供應鏈合作方案。
為什么說是至少一年?我們倒退來算,從選擇合作基地,考察基地設備,種植和加工能力,確定生鮮品種,種植技術標準,最后到農產品的生長期。綜合計算起來,一年都算快速的。
而且,從今天算起,今后這些全國生鮮基地,就要保質保量源源不斷的供應配送了。
這種在早起門店數僅有兩家的供應鏈和商品開發策略,坦率的說,對比今天中國零售業任何一個企業,更別提是新創立的企業,沒有一家有類似的供應鏈策略。
僅僅在一個生鮮品方面,ALDI就給了中國零售同行展示了一門獨家深刻的學問。
ALDI在普貨干貨上的自有商品策略,更讓人興奮。
今天上海開店的兩家門店里,除了可樂這類大牌標品外,紅酒、包裝零食、家清用品,幾乎都是ALDI那些開箱就賣的自有商品。
一瓶500毫升,貼著ALDI商標的特級釀造醬油,只賣8元。那些在中國還沒有生產能力的商品,ALDI是通過自己成立的中國貿易公司,采取一般進口貿易的方式,采購到中國的。這些進口品的價格,還是便宜。
圖為ALDI聯合國內供貨商聯合開發的貼標自有商品
也就是說,沒有開店之前的ALDI,靜悄悄的已經把國內商品供應鏈體系、全球進口貿易資質全部搭建完畢了。
這樣充足到驚人的準備工作,還不開店,簡直浪費。
德國零售同行做事,真的非常非?!爸卸保òx的意思)。一切都按照自己百年來確定的方式、節奏和標準做事。不管是在德國本土、歐盟、北美、亞洲、中國大陸等任何市場,都是一個模式。
就連店內播放的背景音樂,都是精心挑選的不重復音樂。即從早晨7點到晚上9點,店內14個小時的營業時間,沒有循環播放讓人感覺“洗腦”的音樂。跟在國外一樣,ALDI希望告訴顧客,每天的早中晚時間,都會有不同風格的音樂,來營造不同時間的氛圍。
如果唯一有什么不同,或許除了微信小程序的應用之外,再就是Paul所說的,可能ALDI中國門店面積小一些,商品定位更為高檔一些,品類也更多一些。
這也是合理的。畢竟,上海這個中國第一大城市的中等收入階層群體,比例基數上還沒有歐美國家那么龐大穩固。
沒來中國之前,中國零售業多少都帶著一點懷疑,認為已經高度發展和創新的中國市場,可能已經不適合ALDI來華開拓了。至少,過晚的入駐時間和衰退的中國傳統零售業,讓這種懷疑頗有市場。
今天,ALDI用觸手可見的門店、商品開發、供應鏈實力和零售價格,給了中國零售業一次實實在在的亮相。
這給中國零售業的同行,帶來一種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巨大啟示。即顧客價值的一切基礎,依然是基于商品開發、供應鏈能力。以門店作為核心能力載體,以到家送貨為順應消費者變化的輔助手段,提供一個傳統零售很“不傳統”的模式標桿。
中國零售業的同行,都去上海靜安長寧路、閔行古美生活廣場的ALDI門店去看看吧!你會看到驚喜的。
對了,這種驚喜,或許還有兩個月之后的8月份,美國COSTCO在上海金橋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