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這一舉措被稱為“限塑令”。如今,11年過去了。
9月12日,《科技日報》發表文章稱,在互聯網興起后,外賣、網購等成為了塑料使用大戶,這使得我國塑料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消耗量不降反增。當日,“限塑令11年廢塑料不減反增”成為微博上一個熱門話題。
部分地方對塑料制品的態度日益堅決,比如吉林省從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禁塑令”,在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
吉林由此成為全國首個“禁塑”省份。今年海南也宣布,自今年起將分種類逐步推進全面禁塑,到2020年底前,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
快遞、外賣成塑料“大戶”
據《科技日報》報道,去年,有環保組織志愿者對北京、深圳、沈陽、合肥、洛陽、寧波、江西樂平、四川榮縣、安徽阜陽三合鎮9個地區的1101家線下商品零售場所進行調研。
結果顯示,線下零售場所執行“限塑令”的情況不容樂觀。在979家提供塑料袋的門店中,達到“塑料袋標識合規”“厚度達標”“收費”等要求的有89家,僅占9.1%;36家門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規定,僅占3.7%。
盡管大型超市和全國連鎖便利店對“限塑令”的各項指標均執行最為嚴格,但調研發現,這兩類門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約束的平口袋、保鮮膜等其他塑料膜類包裝最為普遍的場所,提供其他塑料膜的比例為45%、35%,明顯高于16%的全國平均水平。
去年,新華社也調查發現,在一些大型商超、餐飲企業等地,環保塑料袋有償使用得以推廣,不合格塑料袋難見蹤影。但是在農貿市場、小型商鋪等地,不可降解塑料袋等制品依然大行其道。
一些地方的菜市場內各種顏色的塑料袋大量使用,消費者并不需要為塑料袋額外付錢。菜市場商販表示,如果市場上只有他這里強制收錢,肯定會影響生意。
11年前“限塑令”出臺的時候,外賣、快遞業還沒有這么受歡迎,這兩大行業的繁榮,也極大地促進了包裝業的繁榮。
有研究表明,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業務產生了160萬噸包裝垃圾,是兩年前的9倍,其中包括120萬噸塑料盒、17.5萬噸一次性筷子、16.4萬噸塑料袋和4.4萬噸塑料勺。這一總數在2018年增加到了約200萬噸。
2017年快遞行業使用了約400.6億份快遞運單,其中電子運單320億份,占比80%;110.5億個包裝袋;8億條中轉用塑料袋;48億個封套;4億卷(91米/卷)快遞膠帶;不超過12億個包裝箱。
2018年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逾500億個、編織袋約53億條、塑料袋約245億個、封套57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國內使用的包裝膠帶一年可以纏繞地球1077圈。
據《經濟日報》,今年以來,快遞行業在推進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循環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今年年初,國家郵政局開始大力推動實施“9571工程”,即到2019年底,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95%、50%以上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70%、在1萬個郵政快遞營業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馮力虎說,截至目前電子運單使用率已經達到95%;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的比例已達4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已達50%,實現全年目標的壓力不大。
不用塑料用什么
生活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塑料制品嗎?大多數人認為這很難做到,因為塑料制品使用起來真的很便利——“市場上的生鮮、湯汁等商品只能用塑料袋裝”“塑料包裝比紙質包裝更結實防水,比玻璃或金屬包裝更便宜、更抗摔耐磨”“塑料制品可以一次性使用,省去了布袋需要隨身攜帶或反復清洗護理等方面的麻煩”。
可降解塑料被認為是解決辦法之一。據新華社報道,根據目前市場行情,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傳統塑料袋的2至3倍。海南全面“禁塑”之后,隨著全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的鋪開,供應量提升后,成本會相應地大幅度下降。在過渡期間,政府會研究鼓勵或補貼政策。
但在上述《科技日報》報道中,“零廢棄聯盟”政策顧問毛達博士認為,“可降解塑料袋”并非是解決塑料袋污染的“靈丹妙藥”。
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產品,是在工業堆肥條件下的可降解,而非自然條件下。
加上目前缺乏明確標準,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裝”可能是含有增強生物降解的添加劑的石油化學原料,或是兩者混合物,只能部分降解而已。
“即使真正完全可降解,普通公眾也沒有能力,不會實際上將可降解袋和普通塑料袋分開投放。城市也缺少單獨的回收處理體系,可降解袋實際上得不到降解,仍然和普通塑料袋一樣進入填埋場或焚燒廠。”毛達說。
一個好現象是,上海已經邁入垃圾強制分類時代,其他城市也會陸續跟進,這讓可降解塑料有了被回收的可能。其實,很多外賣盒塑料材質都很好,鼓勵大家對透明質地、盒身標有循環標志的外賣盒先清洗,再投放到可回收物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