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農業部近日聯合印發《商務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推進農超對接,使超市成為城市居民購買農產品的主要場所之一。相關專家認為,此做法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流通成本,但超市成本上升存在其他原因,真正成為農產品主要購物場所尚需時日。
《意見》明確了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三大主要任務,一是通過開展洽談會、展銷會等活動創造供需雙方溝通平臺,建設可以發布供求信息,開展網上簽約和交易的網上對接信息平臺。二是加強對連鎖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訓、指導和扶持,建立現代經營管理制度,形成規模效益。三是降低成本,降低合作社鮮活農產品進入超市的門檻,鼓勵雙方建立長期合同。并將從稅收、信貸、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表示,農超對接最大的意義是保障食品安全;此外,還將有利于減少流通環節和降低流通成本、穩定市場價格、保障一定的供應、提高農業產業化和品牌化、為農民增加收益。
家住立水橋的王女士表示,雖然就住在家樂福旁邊,但還是愿意去較遠的農貿市場買菜,因為超市可以選擇的蔬菜較少。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消費者偏好一次性購物,而超市里作為日常需求的蔬菜區占生鮮區比例太小,降低了消費者來超市采購其他農產品的吸引力。如立水橋家樂福超市,蔬菜區占整個生鮮區面積僅1/10左右。
另一方面農超對接雖然降低了流通成本,但其他成本的增加可能會推高終端銷售價格,如超市對質量和品相要求高,農民會通過對高質量產品提價的方式,來平衡質量較差的產品造成的滯銷損耗,超市的進貨成本自然高;超市對人力需求更多,菜市場一人經營即可,超市則需要理貨、倉配、收銀等工作人員共同配合;超市的耗水耗電大于一般市場;自主消費形勢下部分消費者因挑選不當對農產品造成的損耗較大。因此要實現讓超市成為城市居民購買農產品的主要場所之一的目標,尚需一定時間。
對此,胡定寰認為,要推行好農超對接,需要首先迎接挑戰,如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對接現代零售企業的挑戰、傳統生產技術對接超市采購標準的挑戰、傳統設施設備對接長途運輸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