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流通企業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與其地位和作用相比極不匹配。日前,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吳國華副司長在商務部網上交流時表示,爭取用5年時間,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聯動,覆蓋全國的中小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民營流通企業規模偏小
我國流通領域是對民間資本開放最早、開放度最高的行業。目前,除對儲備糧、煙草、食鹽等極少數重要商品實施專營等管制手段外,其余領域均對民營資本放開。由國家制定價格的商品和服務種類也極為有限,目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和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的比重都在98%以上。
目前,除農業這一傳統產業領域外,商貿流通業是目前非公經濟比重最高、對行業發展貢獻最大的領域。2010年限額以上統計數據顯示,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四大商貿流通主要行業民營企業數量、從業人員、銷售額、創造利潤、貢獻稅收分別占比為84.3%、70.7%、65.6%、57.2%和69.2%,大多數指標高于制造業和采礦業等領域。
同時,流通領域中民營資本占絕對多數并且比重在持續提高。流通領域民營資本不僅開放度最高,而且近幾年仍在持續加大開放力度,民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提高。按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四大行業統計,民營資本在企業數量、從業人員總數、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固定資產投資、稅收等主要指標上的占比均在持續提高,2010年分別比2005年提高13.1、8.9、3.7、6.4、44和1.5個百分點。
“而在民營流通企業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占到企業總數的99.9%以上。”吳國華表示,針對商貿流通領域民營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也大部分是民營企業這一實際情況,近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扶持流通領域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出臺了資金扶持等方面政策。
在2009年利用中央財政資金首次設立了中小商貿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提高融資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每年安排資金額度約6億元。
在實施早餐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家政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程、老字號創新發展工程等內貿專項資金項目中,向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傾斜。
在2011年出臺了《商務部關于加強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建立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
建立中小流通企業服務體系
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流通領域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但總的來看力度還不夠,與工業領域、外貿領域中小企業相比,中小流通企業得到的支持力度與其地位和作用相比極不匹配,民營企業還處于自發發展的狀態。
吳國華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們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專門為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的體系,相關政策還比較分散、不夠系統、不夠配套,政策的臨時性、短期性特征還比較明顯。
為此,商務部于2011年出臺的《商務部關于加強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其核心內容,是要建立服務與促進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的有效載體和工作平臺。
據悉,從2012年開始,商務部已經確定了20個城市開始進行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平臺建設試點,主要是通過服務平臺有效整合現有的政策資源,由個別的、分散的項目支持,向系統化轉變,增強政策配套性,特別是要加強直接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和指導。
商務部計劃爭取用5年時間,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聯動,覆蓋全國的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扶持一批特色突出、服務能力強、功能完備、運作規范的示范性專業服務機構和中介組織,形成服務主體多元、市場化運作、社會廣泛參與、服務便捷優質的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促進體系。
同時,加大各級財政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扶持政策由臨時性、短期性向持續性、常態化的方向轉變。
在財政資金、土地政策上給予支持,定期發布投資指導目錄,加大內貿資金支持方向宣傳,吸引民營企業參與再生資源、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等方面流通基礎設施投資。
重點解決中小商貿流通企業融資難問題,對信用擔保、供應鏈融資、典當、租賃、商業保理、倉儲金融等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方式給予費用補貼或貼息支持。
降低中小商貿流通企業運營成本。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采用聯采分銷、共同配送、特許經營等方式,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在總結地方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再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工作,研究出臺財政資金引導支持的政策。
據悉,商務部不久前下發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商貿流通領域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努力緩解小型微型民營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難,建立民營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
“要提高各級主管部門思想認識,把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發展,建立服務與促進體系,作為深化流通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吳國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