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劉平均今天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推出五方面新舉措,加強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到“十一五”末,將解決標準老化問題,基本建成科學、統 一、權威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這些舉措意義重大。劉平均指出,解決標準老化問題,可以使 標準及時體現、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建立科學、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并有效實施,可對食品生產、加工、消費各個關鍵環節可能產生的危害因素進行有效監控,保證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劉平均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好轉。但尚存在標準總體水平偏低,新技術、新資源、轉基因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標準短缺,部分標準實施狀況較差的問題。為此,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將與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重點實施五方面措施。
——繼續加快標準制修訂。到“十一五”末,使我國食品標準的標齡由現在的平均12年降低到4.5年,制修訂周期控制在2年之內,基本建成以國家標準為主體,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管理標準相協調,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基本接軌,科學、統一、權威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進一步加大重要標準實施力度。在農產品種養殖領域,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計劃“十一五”期間,新建6000個國家級示范區,力爭總量達到1萬個,實現每個縣有5個左右國家級示范區。在食品加工領域,積極推進食品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試點。在流通領域,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工作。
——加強食品安全標準的基礎研究。針對目前食品領域標準相對滯后的問題,將依靠科技創新,逐步形成農業和食品安全科研與標準研究同步,科技成果轉化與標準制定同步。并參照相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合理性。屆時,新產品一投放市場,即可有標準可依。
——加強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研究。建立健全國外技術法規評價體系,提前消除國外不合理的技術性要求。做好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前瞻性研究。積極應對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以促進我國食品農產品出口,防止不安全產品進口。
——加快食品安全標準信息化建設。發揮國家技術標準資源服務平臺的作用,盡快解決相關標準信息資源分散、信息不暢等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截止到2006年底,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1965項,其中強制性標準634項,推薦性標準1331項,食品行業標準2892項。
今后,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將會同八部委局及有關行業協會,加快相關產品生產、銷售過程和餐飲服務等環節質量安全標準的制修訂。重點是抓好可食用農產品、加工食品1141項國家標準和1322項行業標準的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