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茶博會今(22日)早9點半要亮相了,愛茶的市民今日起到本月25號可以到琶洲·中洲國際商務展示中心去買靚茶、新茶啦。今天上午開幕的情況,連線記者賴婷婷了解一下:
這一屆茶博會有一個亮點值得提一提,這次是茶葉列入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后的首次亮相,因此,茶葉質量也成為這次展會關注的焦點。
按照國家規定,今年1月1日以后生產的茶葉,沒有貼上“QS標志”,就要進行查處。據廣州市質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副科長陳皓介紹,制度旨在規范市場生產。
“這個細則實際上是對企業的一些硬件和軟件進行了規定,硬件的話就包括了一些生產資源,也就是生產場所、生產設備和出產檢驗設備等。也就想通過這樣的規定讓他們能夠規范的生產。發證的話還包括分裝的單元,這個是全國統一的,應該說是設置了一定的門檻,你必須要有這些條件,你才有資格去拿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茶葉的質量到底是怎么樣的呢?今年7月,廣州市工商局對市內12個茶葉批發市場、9個商場、超市和2個個體經營戶銷售的茶葉進行質量抽查,剔除純標簽不合格后,實物批次合格率只有67.3%。
近年來,不但茶葉的農藥殘留超標情況引起了關注,食品總體安全也頻頻告急:蘇丹紅、瘦肉精、假奶粉等事件先后在媒體上被曝光。
面對食品安全,廣州有不少市民表示,光靠一雙眼無法辨別食品質量,就算購買有QS標志的食品,消費者也不是100%放心,面對現實,消費者都只能自己想辦法:
(記者)在東湖肉菜市場,78歲的陳婆婆在菜檔選購蔬菜。對于蔬菜可能含有農藥殘留,陳婆婆說,每次都會浸泡一段時間才敢煮食。
【錄音】 陳婆婆:“很擔心,都不知道買什么菜吃才沒事,那我一般開一盆水浸泡,又或者用開水拖一拖菜心,或者用油鹽水滾一下,不直接吃炒菜心,只有靠這樣來避免。”
(記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假冒偽劣層出不窮,有的甚至連國家免檢產品都亮起紅燈,很多市民都缺乏信心。在中華廣場吉之島超市,不少商品都貼有QS食品安全認證的標志,帶有QS標志的產品就表著已經通過國家權威部門的強制性檢驗。不過,有市民表示,即便是這樣的產品,他們依然不敢百分百放心。
【錄音】市民一:“很多都容易造假,有的廠家都可以買到那個標識,但有總比沒有的好。”
市民二:“有時候很難說,假冒的很多,做得很逼真,所以只敢買大商場的東西。”
(記者)市民認為,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完善監督機制。現在很多部門一發現問題,就搞一次群眾運動式的清查風暴。只有有效的機制,才能避免這種“事后諸葛亮”的“救火補漏式”的不良循環模式,讓食品安全步入正軌。
【播音員】我們一般市民對食品的識別能力非常有限,靠普通市民與奸商單打獨斗,怎么行啊?還是來聽聽專家怎么“教路”吧。
【記者】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陳德偉說,我國食品監督暫時還沒有能夠從生產環節開始。【錄音】“地下的東西它不冒出來,你肯定不知道,反應出我們在監管方面存在漏洞。”
【記者】沒能從生產源頭監管,那么有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呢?專家說,這也沒有,不同部門制定不同的標準倒是有,難怪全國政協委員茍建麗和賀大經都強烈呼吁出臺統一的標準。【錄音】“多部門制定安全的標準,政出多門,安全的標準就不一致,消費者也不知道究竟哪一個標準是合理的科學的,所以要把安全的標準統一起來。在食品衛生法上,制定食品安全法,要統一四個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地方標準。”
【記者】沒能從源頭監管,也沒有統一標準,每天卻有那么多廣告充斥在我們周圍,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張烈福說 【錄音】“比如說沒有批準文號的,這類廣告肯定假的,這是很絕對的,保證治愈率達到95%以上,偏激的說話,有這些字眼,絕對不是經過審批的。”
【記者】對于一般的食品,市食品安全辦公室的專家說,普通市民去大超市購買大品牌的產品是正確的,不過,購買的時候,食品包裝上的標注一定要認清。【錄音】“外觀包裝必須要有廠家、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還有產品名稱之類的,所以建議在外觀包裝上多留意這些內容,如果沒有或者不全的,我們就建議不要購買。”
【記者】其實,包裝食品還好辦,問題出得最多的是散裝食品,對此復雜問題,專家卻也一言難盡。
每次有關食品質量的現場咨詢活動,專家都會教市民如何識別假冒偽劣的食品,如何判斷食品是經過化學處理等等。但是,為什么消費者要被迫鍛煉出一雙火眼金睛?為什么我們不能夠認為,凡是能夠放在貨架上銷售的食品,都是安全的?
歸根到底要問一句,為什么不及格的食品總是層出不窮地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第三次現場會將于11月28日至30日在廣東省召開,主會場設在廣州市。屆時,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將出席現場會。這次專項整治現場會將如何改變以上的種種局面?我們會繼續為您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