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消息:隨著中國入世后過渡期的到來,國內產業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日漸沉重的話題。兩年來,國內的產業奮力搏擊,分別在尋找自身的立足之地。
加入WTO之前,不少人對入世后的中國農業憂心忡忡。經過兩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的農業并沒有像想象中那樣不堪一擊,但市場開放對國內農業艱難的考驗仍在后面,沖擊也不會就此終結,況且在入世后的第2年,農產品的進出口情況已經發生了某種潛移默化的變化。2003年我國農產品(不包括水海產品)進出口達到324.4億美元,比2002年(下同)增長36.9%。其中出口159.7億美元,增長18.2%;進口164.7億美元,猛增61.5%,農產品貿易項下出現4.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 2002年農產品項下還有貿易順差33億美元。
2003年上半年,國內遭遇“非典”侵襲,農產品出口首當其沖;加上國外針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技術壁壘有增無減,形式更加隱蔽,條件更加苛刻,使用更為頻繁,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環境不容樂觀。2003年5月份,日本以自我國進口的鴨肉中檢出禽流感病毒為由,再次全面對我國禽肉制品封關,造成我國凍雞出口銳減,全年出口2.8億美元,下降22.5%。接著日本于2003年7月8日正式實施《種苗修改法》,不僅要對繁殖和銷售受保護種苗的團體或個人進行處罰,而且還把購買和栽培受保護種苗、銷售和進出口其收獲物的企業或個人列為了處罰對象。而不少日本商社委托中國農業企業栽培大蔥、菠菜、生姜、大蒜等農產品,這些農業企業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日本為保護其品種專利的打擊對象。
隨著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度的進一步提高,國外農產品將蜂擁而至,這一趨勢在2003年已經顯現,大豆、棉花等原料性農產品開始了大舉進攻。
由于國內大豆加工能力迅速擴張,國產大豆早已供不應求,2003年我國進口大豆2074萬噸,價值54.2億美元,分別激增83.3%和1.2倍,進口大豆已經超過國內大豆的產量,左右國內大豆市場的能力急劇膨脹。同樣,國內棉花減產使棉花進口激增,2003年進口棉花87萬噸,價值11.7億美元,分別增長3.9倍和5.3倍,棉花成了關稅配額商品中惟一一種完全用完全年配額的商品,而上一年棉花的關稅配額使用進度僅為22%。
受2003年因全球部分國家遭遇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進口的大豆、植物油、棉花和天然橡膠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上述商品的進口平均價格分別比上年上漲20%、16.1%、29.7%和33.1%,因價格上漲因素造成上述產品進口合計比2002年增加支出17.8億美元。進口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與國內市場相互作用,也推動了國內糧油價格上漲,從而進一步刺激相關商品的進口猛增。如2003年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541萬噸、價值25.8億美元,分別增長69.6%和96.9%。
目前中國農業正處于一個最艱難的爬坡階段,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雖然已經緩解,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加入WTO背景下,中國農業有兩個不能回避的基本事實:一是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難以競爭的局面,在較長時期內不會出現逆轉;二是發達國家對農業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競爭環境,在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根本的改變。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做出了廣泛而重大的承諾,既沒有發達成員對農業的高額支持和出口補貼,也沒有發展中成員的高關稅保護,因此,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將長期存在。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并不是一句危言聳聽的口號。
(張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