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不能銷售當天就已到期的食品、涼菜隔夜不能賣……國內首部零售業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試行),已于去年12月20日開始實施。記者今天走訪海口多家超市后發現,超市要想“達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散裝食品照樣亂摸
規范規定,直接入口食品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裝食品必須有防塵材料遮蓋,設置隔離設施以確保食品不能被消費者直接觸及。
記者在海口國貿一大型超市火鍋料銷售區看到,面包防塵材料已被消費者掀開,銷售人員沒及時覆蓋上,香噴噴的面包“裸露”在消費者面前。超市散裝水餃銷售區,一些消費者用勺子舀起餃子用手摸,銷售人員也不加以制止。
在海口其他幾家超市內,記者看到散裝食品不用防塵材料遮蓋現象普遍存在,散裝食品旁邊設立禁止消費者觸摸標志的只有一兩家。
生產日期不得而知
規范規定,制作好的涼菜應保證在當天內銷售完,并用明確指示牌告知消費者選購后盡快食用。
在海口海秀路兩家超市內,記者看到,涼拌菜區都還沒有懸掛告知消費者選購后盡快食用的指示牌,而部分涼菜和其他熟食一起罩在玻璃貨架下銷售,生產日期不得而知。
1月3日晚9時50分,記者在一超市內看到,自制涼拌菜仍有不少沒有售完,記者詢問銷售人員對其如何處理。銷售人員稱,自制涼拌菜當天銷售不完大部分是自行銷毀,但也有一些保質期長一些的涼拌菜他們并沒有撤掉。“只要在保質期內,一般吃了不會有問題。”銷售人員說。
操作人員不太講衛生
記者走訪海口幾家超市看到,一些熟食操作人員的口罩戴在下顎處,有的干脆就不戴。一超市餃子銷售區的女服務員站在敞開著的冰柜邊梳理頭發。海秀路一超市涼皮制作區的工作人員偷空修理指甲,有消費者來買涼皮,她也不清洗,直接上崗操作。
而操作人員打完噴嚏或擤鼻子、觸摸耳朵后是否都洗手,消費者也很難監控,衛生問題好與壞完全靠操作人員自覺遵守。
在實際操作中,不少消費者在超市購買燒雞等熟食后需要用刀分切,但工作人員未到專門的熟食品加工間完成操作。規范要求超市食品從業人員工作時應穿戴清潔的工作服,不留長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化妝,不抹香水,不戴耳環、戒指等外露飾物。但一些超市仍有個別食品銷售人員還戴著戒指、耳釘等。
采訪中,海口一大型超市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海口超市要完全達到規范要求,還需要很長時間。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超市如違反規范,衛生和工商等部門將按《食品安全法》等法規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