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沃爾瑪在中國大陸地區累計設有45家分店,員工總數約2萬多人,而僅2005年一年開店就達到13家。2006年,在中國開店又增加近20家;未來5年更將計劃在中國開設新店超過250家,是目前開店數量的4至5倍;沃爾瑪2000年在中國低價采購了100億美元,但這些中國產品為沃爾瑪創造了270億美元的銷售額,這意味著其170%的毛利潤。而2005年其含有高額壟斷利潤的低價采購已經高達180億美元。
外資零售企業的進入,是會對本土中小連鎖商業企業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我們不怕,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我們從來沒有將外資企業看作“狼”,本土企業也不是軟弱的“羊”。
這些言辭中懇、不卑不亢的發言是日前由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廣州連鎖經營協會、暨南大學科學技術服務公司聯合舉行的“狼患---入世五年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提速及中國零售市場的變異”高端研討、對話會上,與會者的發言。
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宋則指出:外資在中國流通業“事實上不設防”的格局下,在最具成長性的主流業態的超速擴張,正在從量變轉化為質變,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值得高度警覺。首先是無序并購使自主渠道資源命脈遭到損毀。市場經濟也是“渠道經濟”。外資通過超低價大額訂單機制和巨額采購,已經掌控了國內產品的相當部分的流通渠道。有分析稱:外資進入中國流通業的真正目的,是運用網狀采購---銷售渠道的壟斷優勢,以極低的采購價格,倒逼中國的制造業屈從于其構建的全球供應鏈,納入其苛刻的產業控制體系,最終牟取高額壟斷利潤。
其次是自主品牌遭重創,農業和制造業受到產業損害。自主網狀渠道被損毀,必然導致中國農業和制造業知名老品牌遭重創、新品牌難存活的被動局面。而隨著外資零售企業的快速擴張,中國知名品牌的制造商還在繼續被外資商業收編、掌控。即使國內很有競爭力的品牌商品要進入跨國公司網絡渠道,也要被大幅度壓價,有些品牌甚至被迫改名換姓。
第三是國內就業遭遇擠出效應。店鋪規模越大,其單位商品銷售額需要的從業人員越少,中小店鋪的發展就越困難,需要的就業人員也就越少。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調查,沃爾瑪、家樂福營業面積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每銷售1000萬元的商品,需要從業人員20人,而中國中等以下店鋪,則可以吸納從業人員50人,就業比率或直接的擠出效應是1:2.5至1:3,由于外資零售大店強勁的市場競爭力,迫使內資商業企業減員,造成間接擠出效應。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1300家企業的5萬多家零售門店的統計,2004年內資零售企業營業面積增長了26.5%,從業人員只增長了14.3%,另外外商投資零售企業大店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抑制了本土中小商業企業的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增長
第四是超國民待遇,惡性競爭破壞市場秩序。國內一些地方政府任意突破零售開放時間表,擅自擴大開放區域,許多好的商業地段被拱手讓給外資企業,在稅收、市場準入、外貿經營權的優先獲取等方面也有超國民待遇的優惠。對外資企業的特殊稅制,原本就是出于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外資而制定的。然而,對于外資企業這種長期的“超國民待遇”留給中國的好處,似乎與人們的初衷漸行漸遠,而它的負面效應正在凸現出來。
第五是經濟安全埋下隱患。國內出現突發、異常事態,比如自然災害、嚴重疫情等等,通常會導致國內重要商品供應緊張和市場劇烈波動。外資在流通業加快擴張,盤踞國內商品零售主要通路以后,將引發政府調控能力弱化、上游產業失控,從而導致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
透過這些流通業的現象,宋則進一步分析道:外資進入流通業,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國內流通業,但最終是制造業。用市場、空間換技術、換管理、換經驗的正面效應已經出現拐點,并加速衰減。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應改變,但具體政策必須與時俱進、合理調整。
暨南大學陳海權副教授用活生生的事實分析了國內零售業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本土企業的生存之道在于企業的自我革新,在于經營思路的創新。在討論到中外零售企業合作這一話題時,廣州百貨企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荀振英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外零售企業的合作對于促進市場的繁榮和企業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但各種合作要建立在各方互利雙贏的基礎上,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持久的合作。同時,政府要注重構建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當前內資、外資、不同所有制企業面對的是同一個市場環境,不適宜繼續存在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現象。面對外資大舉進入國內零售業的形勢,他認為,國內零售企業沒有必要擔心,關鍵在于要抓緊在自身的體制、機制、管理、營銷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大力引進與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只有下功夫做強,科學地做大,企業才有可能做長。